2022下半年四川省考笔试时间为11月27日,本次四川公务员共有20.5万人报考,为使得各位考生顺利参考,四川华图帮大家整理了省考【内江一中】考场相关信息,让各位考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考场周边交通、住宿、吃饭、停车、天气、考场座位图等相关情况。更多关于省考笔试、准考证、疫情防控、考前冲刺、考后估分等阅读下文并关注四川华图教育。
市州 | 区县 | 考点名称 | 详细地址 |
内江市 | 东兴区 | 内江一中 |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东桐路936号 |
内江市 | 东兴区 | 内江三中 | 内江市东兴区汉安大道中段66号 |
内江市 | 东兴区 | 桐梓坝小学 |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兴隆路西段410号 |
内江市 | 东兴区 | 五星小学 |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玉峰路888号 |
内江市 | 东兴区 | 东兴区实验小学 | 内江市东兴区光华大道南 |
内江市 | 市中区 | 内江十小 | 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新华路318号 |
内江市 | 经开区 | 内江高级技工学校 | 内江市经开区汉渝大道1333号 |
一、考试期间疫情防控要求
1、请广大考生务必做好自我健康管理,通过微信小程序“四川天府健康通”申领本人防疫健康码,并于考前8天开展健康排查,持续关注健康码状态。
2、考生赴考时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,需要全程规范佩戴口罩,保持安全社交距离,做好手部卫生。
3、所有考生须持本人首场考试前3天3检(每天1检,3次采样均须在川内有资质的检测服务机构进行)核酸检测阴性报告证明,方可入场参加考试。核酸检测报告时间以采样时间为准,非检测时间或报告打印时间。请考生提前做好采样准备,经查验采样时间、检测结果等不符合规定的考生,不得入场参考。
4、每场考试前,考生应至少提前1小时到达考点。在考点入场检测处,请考生提前准备好当天本人防疫健康码(绿码)、纸质准考证、有效身份证件以及核酸检测阴性报告证明(纸质、电子版均可,下同),并配合工作人员做好入场查验健康码、扫场所码及体温检测准备。
二、四川省考准考证打印
参加四川省考的考生在11月22日至11月25日登录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网“人事考试”专栏打印本人准考证(使用A4纸打印,黑白、彩色均可,保证字迹、照片清晰),逾期不打印准考证而影响考试的一切责任由考生自负。同时,在考试当天持本人准考证和有效居民身份证,到指定的考点参加考试。过期身份证和身份证复印件不得作为参加考试证件。无准考证不准进入考场。
三、四川公务员考试科目
2022下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于10月27日举行,部分岗位需要考专业科目的于11月26日进行,具体考试科目及考试地点见本人准考证。
(一)普通综合类、法院、检察院、监狱、戒毒、司法系统岗位岗位
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。考试总成绩按满分100分计算,其中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%,面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%。
笔试科目:《行政职业能力测验》和《申论》,每科卷面满分100分。
笔试成绩=《行政职业能力测验》成绩×30%+《申论》成绩×30%+笔试加分。
(二)人民警察岗位
考试分为笔试、心理素质测试、面试和体能测评。考试总成绩按满分100分计算,其中笔试占总成绩的60%、面试占总成绩的40%。心理素质测试和体能测评不计算分值,实行合格制。
警务技术职位笔试科目为《行政职业能力测验》和《申论》,各占笔试成绩的50%。
执法勤务职位笔试科目为《行政职业能力测验》《申论》和《专业科目》,各占笔试总成绩的40%、30%、30%。
警务技术职位笔试成绩计算方法:《行政职业能力测验》成绩×30%+《申论》成绩×30%+笔试加分
执法勤务职位笔试成绩计算方法:《行政职业能力测验》成绩×24%+《申论》成绩×18%+《专业科目》×18%+笔试加分
四、考前看一看
在公务员考试中,时政要闻、热点事件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模块,但其实渗透到了考试的方方面面。时政时事的热点积累有助于我们增加申论素材,可以帮助我们训练如何形成政府思维,有助于我们在写作中习惯运用官方表述方式,甚至在常识的考试中也经常出现当年的热点时事的考题,那么如何备考这部分知识呢?其实很简单,不用死记硬背,就每天拿出固定时间多多积累即可,四川华图每天都会更新全网最新最热的时政要闻,并附有热点解析,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掌握。大家可以Ctrl+D收藏本页供大家学习积累。
【背景链接】
社会救助是生活困难群众保障基本生活条件的兜底政策,积极稳妥推进社会救助改革事关基本民生,对于促进社会公民,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作用,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。
是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,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近期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》,这是继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,积极稳妥推动社会救助改革完善的重要举措。
【提出观点】
社会救助是按照保基本、兜底线、救急难、可持续的总体思路,以群众需要为底线的基本民生保障。站在历史新起点上,要多谋民生之利、多解民生之忧,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。
【原因分析】
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,关系民生、连着民心,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、基础性工作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救助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,我国也出台了系列政策、措施、使社会救助在保障基本民生、打赢脱贫攻坚战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每年有近5000万困难群众得到基本生活救助,实施临时救助1000多万人次。近5年来,我国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年均分别增长8.7%和14%。各专项救助也取得明显成效。
但是,与新时代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,社会救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。比如,一些救助政策和保障措施只覆盖特困人员、低保对象;制度之间协调联动不够,救助资源分散,救助信息不能互通共享,兜底保障安全网不够严密;救助方式和供给主体单一,难以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救助需求;一些地方投入不足,基层经办服务能力薄弱,等等。这些问题影响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是当前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工作的短板和弱项。
【参考措施】
政策的生命在于落实。落实社会救助制度需要联合行动,如此才能把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兜住兜牢。
一是制定明确贯彻落实方案,明确各方责任。通过细化责任分工,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,确保各项关键点任务落到实处,如期实现改革目标。
二是完善低保、特困和急难社会救助制度,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,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,做到困难群众早发现、早介入、早救助。做好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困难群众急难救助工作。实施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,确保各项兜底保障政策落实到位,兜底脱贫“不漏一户、不落一人”。
三是强化督促指导,推动政策落地。完善主动发现机制,指导地方全面开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,畅通困难群众求助渠道,加快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,推动救助事项“掌上办”“指尖办”,不断改善社会救助的及时性、有效性。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,促进社会力量参与,扩大社会救助服务供给,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救助需求。